医院污水是指医院(综合医院、专业病院及其它类型医院)向自然环境或城市管道排放的污水。其水质随不同的医院性质、规模和其所在地区而异。每张病床每天排放的污水量约为200-1000L。医院污水中所含的主要污染物为:病原体(寄生虫卵、病原菌、病毒等)、有机物、漂浮及悬浮物、放射性污染物等,未经处理的原污水中含菌总量达10^8个/mL以上。医院污水处理的原则是:分质分流,局部分隔治理,把污染就近消灭在污染源。主要处理方法为沉淀与消毒。我国常用的消毒剂为液氯,为了提高消毒效率及不产生二次污染多趋向采用臭氧化法消毒,消毒处理后均可达到排放标准。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常采用石灰消毒法及高温堆肥法进行处理。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有关规定(国家环保总局.医院污水处理技术指南.2003.12(环发(2003)197号 ),将各类医院按性质分为综合医院和传染病医院两类,与卫生系统对医院及医疗机构的划分方法有差别。其中传染病医院指传染性疾病专科医院和带传染病房的综合医院,综合医院为不带传染病房的综合医院和各类非传染性疾病的专科医院。医院污水净化包括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院和专科医院(传染病医院(包括结核病院)、心血管病医院、肿瘤医院、口腔医院、妇产科医院和精神病医院等等)各类医院污水的处理,同时也包括疗养院、康复医院等其它医疗机构和兽医院的污水处理工程。
医院污水的性质指医院产生的含有病原体、重金属、消毒剂、有机溶剂、酸、碱以及放射性等的污水。医院产生污水的主要部门和设施有:诊疗室、化验室、病房、洗衣房、X光照像洗印、动物房、同位素治疗诊断、手术室等排水;医院行政管理和医务人员排放的生活污水,食堂、单身宿舍、家属宿舍排水。
医院污水来源及成分复杂,含有病原性微生物、有毒、有害的物理化学污染物和放射性污染等,具有空间污染、急性传染和潜伏性传染等特征,不经有效处理会成为一条疫病扩散的重要途径和严重污染环境:
1)医院污水受到粪便、传染性细菌和病毒等病原性微生物污染,具有传染性,可以诱发疾病或造成伤害;
2)医院污水中含有酸、碱、悬浮固体、BOD、COD和动植物油等有毒、有害物质;
3)牙科治疗、洗印和化验等过程产生污水含有重金属、消毒剂、有机溶剂等,部分具有致癌、致畸或致突变性,危害人体健康并对环境有长远影响;
4)同位素治疗和诊断产生放射性污水。放射性同位素在衰变过程中产生a-、β-和γ-放射性,在人体内积累而危害人体健康。
1、一级处理
医院污水一级处理的典型工艺是一级沉淀加俏毒。此流程适用于污水排人市政下水道的医院,特别是一些综合医院。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大多数城市医院污水处理后是排人城市下水道,故通常只进行一级处理。但随着医院污水排放标准的提高,有些大城市医院也积极采用二级处理以确保处理后出水的水质。
2、二级处理
二级处理通常为生物处理,常采用的处理方法有:生物转盘法、生物接触氧化法、射流曝气法、氧化沟法、塔式生物滤池法等。这些技术均属生物氧化法,通常是利用鼓风曝气、机械曝气等,使污水中真菌等微生物大量繁殖,以吸附和氧化污水中的有机物等有害物质。二级处理工艺适用于医院污水排人地面水域的情况,可对污水的生物性污染、理化性污染及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全面处理。生物氧化法处理污水虽然出水水质较好,但会产生大量的活性污泥,需进行污泥处理,这加大了处理流程、增加了处理费用;同时,曝气会对空气造成二次污染:另外,生物处理污水停留时间较长,工艺设施占地面积较大也是其弱点。因此,多数医院逐步对原有的工艺进行改造或新建较先进的污水处理工程,以提高出水水质,使之达标排放。
3、消毒处理
医院污水消毒处理方法很多,大致可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大类。物理方法有辐射法、紫外线法、加热法、冷冻法等。用物理方法对医院污水进行消毒处理,通常适用于污水量较小的情况,且其处理效果往往不如采用化学法明显,但该法有个突出的优点,即避免二次污染。物理方法中较常用的是紫外线消毒法,具有快速、设备简单、维修方便、避免二次污染等优点,但其不足之处在于污水前处理要求严格,处理水量较小、易被有机物干扰及无持续消毒作用。化学方法包括用卤素,臭氧、重金属离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化学药剂处理。其中,较常用的是氯化消毒法和臭氧消毒法。臭氧法杀菌效果较佳,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西欧尤其在法国普遍采用。但臭氧制备及维护费用较高,设备不易管理;同时,由子我国的臭氧发生器性能不稳定、产生臭氧在水中易衰减等原因,故臭氧法在我国很少采用。我国应用广泛的是氯化消毒法,八十年代常采用液氯法,该法具有处理效果稳定、设备简单、投资省、占地面积小、运转费用低等优点,但安全性较差,须防止液氯的泄漏,以免造成人员伤亡事故;九十年代应用较多的次氯酸钠法该法处理效果稳定、设备简单、基建投资省、占地面积少、运转费用低、管理安全方便。